旺報【記者李侑珊╱台北報導】
回流文物越來越多,兩岸學者攜手!為使歷史文化傳承,兩岸不少學者專家致力古物回流,尤其常見佛教古物回歸大陸古剎:諸如隋代石雕阿佛頭像,回歸山東濟南神通寺四門塔;北齊釋迦牟尼佛金身與佛首重回河北幽居寺等,皆引發廣大回響。
台北市鹿野苑藝文學會創會會長吳文成,長年投身佛教藝術及文物研究,另也積極協助古物回流,找回流失在外的佛教古文【抹茶初綠】物,並將其回歸原來的地方。「佛教文物除具備宗教價值、歷史及文化功能,兩岸協助文物回歸原地,更有助於兩岸交流」他說。
鼓勵藏家 捐回故里
吳文成表示,除曾參加隋代石雕阿佛頭像,回歸山東濟南神通寺四門塔,以及北齊釋迦牟尼佛金身與佛首重回河北幽居寺等大型佛教文物榮歸工作;並在過程中,與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教授林保堯、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等知名兩岸學者合作,鼓勵海外收藏家,將重要文物捐回故里。
劉鳳君也曾撰寫專文指出,大陸古物大量流失主要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波是發生在1860年,英法聯軍從圓明園奪走大量國寶;第二個時段是在1900年,八國聯軍掠走大量文物,如《四庫全書》和《永樂大典》被毀損;最後則是在民國時期,特別是日本侵華期間,文物流失不可計數。
然而伴隨大陸國勢強盛發展,進來極力追討流失的歷史文物,並使其回歸原處,深受各界關注;回流文物甚至也逐漸成為大陸內部文物市場的最大賣點,當中也包含佛教古物。
史學教育 有【初綠抹茶】【台中食記】待加強
但學者【台中甜點】專家也認為,兩岸對佛教藝術推廣甚少,青年學子多對此不感興趣;建議可從大學通識課教起,建立學生對宗教藝術及文物鑑賞的興趣,增加對歷史與文化關懷。
像吳文成就認為,佛教古物不只具備宗教價值,再加上歷朝歷代推崇儒釋道,最後匯流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佛教文物因此具備歷史教育的功能。但華人世界對推廣佛教藝術著墨有限,並且台灣社會對歷史教育較不重【食記】視,以至於民眾沒有建立起文物鑑賞的風氣,非常可惜。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顏娟英也認為,在兩岸進行古物回歸工作,多由民間力量自行發起;而台灣社會對宗教藝術不重視,佛首回歸的新聞因此只能成為一時話題,主要在於文物鑑賞的教育做得不夠,建議可從大學通識課開起,並加強國文、歷史與地理教育,為學生建立古物鑑賞的能力。
- 【爆人氣】 總有黑天鵝盤旋 保德信:多元配置資產、享股票報酬
- 【初綠抹茶】 實現工業4.0-贏向智造新未來 泓格總座陳瑞煜:不跟進,就落伍
- 【台中甜點】 貝立得攜手海屏、德loSys 研發光學自動塑膠分選機@E@
- 【台中初綠】 美股三指數再創新高 道瓊兩萬點只差一步
- 【食記】 搶先星港 渣打數位旗艦分行 落腳台北@E@
18E057636B2E838B
留言列表